
一堂可食地景
台灣紅藜教我的自然課
@ 輔仁大學景觀系第八屆 信豐農場創辦人- 鄭世政
緣起:
阿政經營台灣紅藜產業邁入第九年,甫踏入這個產業時,全台從事種植與銷售台灣藜的農戶與公司屈指可數,而我因為故鄉在屏東山腳下,周遭的鄉鎮部落常可見到散佈於田間,貌似一帶彩虹的台灣紅藜,家人也有長期在食用台灣紅藜,與以往吃的近親種-南美進口藜麥相比也細小一些,食用後身體的正向反應更明顯,比起其他大顆有硬殼穀類更好吞嚥,而恰巧阿政因育嬰假,暫別建設公司總經理室的企劃工作,期間思考了一下,便決定試試看復興家鄉周圍的產業,也認為台灣紅藜-這個大家尚未熟悉的產品,有獨特性與差異化優勢,經營起來應該十分有趣,便決定投入經營,一路走來轉眼也是段不短的時間,也完成了台灣第一本的台灣紅藜專書,期間也讓更多人了解了台灣紅藜,算是充實也愉快的事業。

台灣紅藜田是獨特的可食地景
值得敬畏的力量-氣候
農業投資是一項風險頗高的產業,特別是稀少、技術尚未成熟的物種,台灣紅藜便是其一,雖然官方農業科研單位曾經有發表文獻,載明台灣紅藜的栽培技術,但是阿政早期依照其建議日期栽種時,遇上嚴重的損害,特別是春季播種的田區,遇到收成季節時,產生大量內部未充實的空殼種子,是高達數公頃的滅園式損害,也證實了,文獻中載明的3月播種,在台東係不可行的時程,也證實了,紅藜在氣溫約攝氏35度以上時,生殖生長會遭遇極為嚴重的障礙。
其次,台灣近幾年冬季越來越短,但2016年有發生多處下雪的極罕見現象,冷涼天氣縮短,對於紅藜的充實重量有不良影響,而下雪後再解凍之田區,紅藜發生大量倒伏,整株接觸地面後便會發黑腐爛,特別是當年在苗栗山谷中的農民,損失也是高達數噸,市價百萬元以上的紅藜。
最後是颱風,阿政經歷過台東有名的尼伯特風災,其破壞力驚人,貨櫃屋被吹翻至田裡、數百萬元採購之曳引機被飛來的樹幹打壞,內部電腦設備嚴重受損,未採收的紅藜整園彎折倒伏,植栽與硬體建設均遭受重大損害。
我們應該敬畏大自然的力量,謹慎應對,對於前人的紀載或耆老們口述的經驗要非常重視,輔以依近年來氣候變遷所做的合理推斷,在栽培技術上絕對不可挑戰氣候、逆天而行,唯有尊重大自然的力量,大自然才會給予相對應的回報,誤認為人類可以控制改變氣候,或是終日想冒險錯開產期謀取高價,失敗的案例不計其數,阿政所說皆為切身之痛,大自然的力量務必敬畏,大意不得。

倒伏後翻黑的紅藜

我們面臨的颱風災損

輔仁大學景觀系第八屆 信豐農場創辦人-鄭世政
心態調適與應對
當年阿政就讀輔大景觀系時,植物學與生態學是兩門可以了解自然界種種的課程,但以當年的時空環境,系上仍以設計訓練為重,當然培育出許多優秀的設計界人才,但相對的同學間對於自然學門的思考與知識累積相形較為粗淺。而阿政在實際從事農業多年後,深深體悟到人定勝天只是一種激勵自己積極應對的話語,實際上我們更應該做的是-順天應人。
結語
充分了解環境、氣候、生物與微生物相,進一步實際應用於植物的栽培,採取跟隨並利用大自然力量的生產方式,避免用過多硬體設施對抗大自然,也避免用化學藥劑速效地控制植物生長與病蟲害,而忽略了這些作為帶來的許多負面效應。師法並配合自然,不但對整體地球環境是一種永續利用的概念,也真正可以避免風險、帶來收益,這也是一堂真真切切,學費繳好繳滿,可食地景-台灣紅藜教我的自然課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