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10687373_1539184419658404_2668276557686357724_o.jpg

以人居間
之二:天道不可期

@ 輔仁景觀第二屆  綠種子友善農家- 丘天

田園生活也許是我夢寐以求的生活方式之一,但從來也沒有想過,真有這麼一天我就已經身在其中。

 

二十年前我還是一個大小夥子,剛剛三十出頭的上班族,有了七八年的工作經驗,上班總是幹勁十足,但是有這麼一天下班之後,年輕的身體一夜之間就變得殘弱不堪。此後我花費十年的山居休養,才得以慢慢恢復融入社會。

 

十年前我離開久居的台北,開始學習農藝,到處參學聽講,後來在附近承租田地,邁向自給自足的目標。

 

初到宜蘭時,我聽到一個新鮮的詞語,叫做友善耕作,我一聽就很喜歡,開始自己延伸腦補,這種耕作方式應該是要友善土地,友善生態,友善環境,友善什麼叭啦叭啦的,真的很好。身為輔大景觀系友,對生態環境當然要多些關懷,再加上二十年前因病四處求援的過程中,瞭解到石化產業不只是影響環境,還加諸於主流耕作方式,這種影響對於土地是極其負面的,因此在選擇耕作方式時,對我來說很簡單,我一定不會選擇傷害土地的耕作方式。

10926243_1553274314916081_4204342458381191761_o.jpg

關於農法,我的想法是...

目前佔據主流的耕作方式稱為慣行農法,顧名思義是指現行所慣用的農法,也就是自1920年代至今一百年的主流農法,起因是化學肥料開始量產,接著因為施用化肥產生大量蟲害,而開始生產農藥,這種搭配化肥與農藥的耕作方式就是所謂的慣行農法。至於有多主流?以臺灣的官方統計來說,有機農業(包含友善環境耕作在內)的耕作面積才剛剛突破2%,也就是說全國的總耕作面積,屬於大部分的那將近98%是慣行農業。

 

慣行農業餵飽了大部分的人,為國家甚至全世界解決糧食問題,但是長期下來也傷害了土地。聯合國在2015年提出最新的永續發展目標,其中有169項細目,就包括防止土地劣化,可以見得土地劣化問題,在全世界已經是屬於扶危對象。土地劣化的根本原因在於農業,又因為全球農民超量使用化肥的情況愈演愈烈,讓土地劣化的進展更加飛速,其中氮肥可以說是陸海空通吃,其所排放的一氧化二氮造成溫室氣體危害臭氧層,而氮肥進入地下水體、河川、湖泊與海洋之後,進一步擴大了水污染,滋生藻類導致其他動植物無法生存。農藥就不多說了,大家都知道對人體直接有害,是現今食安問題的主角之一。

 

其實近代發展成熟的農法有許多,千奇百怪的也有,但因為慣行農法特異的反土壤性,有人就戲謔的將農法分為兩類,慣行農法與非慣行農法。在台灣的非慣行農法還真不少,光是日本的自然農法,就能見到其中兩大流派,秀明自然農法與MOA自然農法;以德國人智學發展出的BD農法,中文翻譯為生物動力農法,或是生機互動農法,在台灣因有人智學的華德福教育體系,已有不少人奉為圭臬進行實證;泰國的KKF農法,旨在為農民解決根本問題,簡單易行,也有許多人推廣;起源於澳洲的樸門,則是以永續生活為出發點,發展出一套結合農法的設計原則。以上提到的各家派別,多多少少我都有去接觸學習,儘管手法不盡相同,著重或異,但也能看出共識之處,就是對於土壤的重視。不管他們是在哲學性,靈性,神秘性,還是農業性之上有所偏重,土壤無疑是不可忽視的根本。

12189199_1656924207884424_7092644514534850372_o.jpg
11112848_1587446351498877_5862678481797281404_o.jpg

土壤 = 生命體?

我對於土壤的瞭解是貧乏的,但我知道土壤有其重要性,為此只要有關於土壤的課程與講座,我都要搶先報名。對於土壤瞭解愈多,愈讓我視野大開,原來土壤裡有那麼多生命,彼此互相關聯,自成一個食物鏈,更對於植物有依存關係。土壤中的活動十分有趣,像是有些植物根部會主動釋放一些物質,吸引附近的微生物靠近,以得到一些植物所需的物質,可以看作是一種物質交換的互利方式,這樣的方式也為植物本身營造一個良好的根系環境;而豆科植物的根部會有根瘤菌依附,根瘤菌的固氮作用,能夠阻止土壤中的氮肥以氣態方式流失,因此有許多秉持不施肥理念的人,在接手一塊新的土地時,第一年會先種植豆科植物當作綠肥,為接下來的作物種植做準備。

 

進入土壤的領域,才發現微生物的力量有多重要,從分解母岩演化成為土壤,以至活化土壤,都扮演重要的角色,而土壤裡的小型生物出現才能夠形成更完整的生態。我於是想,要使農田能夠永續發展,就必須要照顧好土壤,使地表下的生命充滿活力。那麼要如何使土壤充滿生命活力呢?首先要做的是放下慣行農法對於化學肥料的依賴性,長期施用化學肥料不利於土壤生物生存,慣行農法的操作思維已經漸漸的不合時宜,雖然各國政府已在推動「減肥」運動,國內也推出有機質複合肥料,說是能夠減少化肥用量友善環境,但效果不彰也是必然,因為土地劣化問題需要的是恢復土壤生命力,而不只是僅僅減緩破壞而已;第二就是要培養出土壤中食物鏈的頂端生物,透過棲地營造的方式來增加土壤有機質,讓土壤微生物與小型生物有良好的生活空間,就能夠漸漸恢復生機,一旦食物鏈中的頂端生物出現,就表示初步達到了生態平衡的完整性。

河

© 2022 by Taiwan Fu Jen Landscape Association. 

bottom of page